1954年,上级决定任命八位将领为副总长,他们是陈赓、王震、许世友、彭绍辉、邓华、杨成武、韩先楚和张爱萍。这八位将领来自不同的军队系统,代表着不同的“山头”,他们分别属于第一野战军、第二野战军、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,以及华北军区。
实际上,这八位副总长中的多数都是兼任职务,实际上在总参工作中的仅有陈赓和张爱萍。其他将领如许世友、杨成武、邓华和王震,则同时担任着大军区司令或兵种司令。而韩先楚则是在这段时间被调到军事学院的战役系进行学习和深造。
韩先楚是开国后的上将中颇为出色的一位指挥官。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,他所指挥的战斗规模相对较小,但在解放战争期间,其卓越的战绩却熠熠生辉。在担任纵队副司令员时,他成功指挥了鞍海战役、梅河口战役与四保临近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,展现出不可或缺的领导才能。后来,升任纵队司令员的他,更是策划并实施了对威远堡的奇袭、攻占义县、奋战锦州和解放海南岛等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。
展开剩余62%在朝鲜战场上,韩先楚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及第19兵团的司令员等重要职务,他所指挥的部队战斗力极强,因此他也被称为“旋风勇将”。他在五十多位上将中,毫无疑问地名列前十,这样的成绩足以见证他的指挥才能。
那么,作为一位副兵团级的上将,韩先楚是如何被选为副总长的呢?可以说这八位副总长的任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背景,或许与土地革命时期密不可分,也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贡献紧密相关。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视角分析,陈赓代表着第二野战军,王震和彭绍辉则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言人,而张爱萍和许世友代表着第三野战军,韓先楚和邓华视为第四野战军的象征,杨成武则代表了华北军区。
同时,韩先楚不仅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,更是红25军的象征。在土地革命时期,红25军虽然被视为“小山头”,但其在革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、不可估量的。
1957年,经过军事学院的学习后,韩先楚本可以进入总参工作,但他并不愿意做机关事务,更倾向于为战斗部队效力。考虑到台海的前沿局势,上级决定任命他为司令员,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。一方面,他曾经率领部队参与过海上作战,成功解放海南岛,这使得他在战斗中的威慑力显而易见,敌人在面对他的指挥能力时,往往会损失惨重。另一方面,叶飞的职位繁多,难以兼顾。他不仅是福州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,还身担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重任。眼下,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,而敌人却不断袭扰东南沿海地区,作为司令员与政委的叶飞自然难以全力以赴。因此,为了减轻他的负担,上级最终决定将韩先楚调往福建。
要知道,在五十年代,大军区的军政主要官员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的,即哪个部队解放哪个地区,军政主官往往由该部队的将领担任。比如,华东地区的事务由第三野战军将领负责,中南和东北地区则由第四野战军将领掌控,西南则由第二野战军负责,西北和华北也同样遵循此规则。
按理说,华东战区人才济济,完全可以找到合适的将领担任司令员,然而,韩先楚被安排到福建背后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-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-专业在线配资-低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